【热议】何晟:我们要怎样的垃圾分类市场化?
新兴市场的崛起,必将伴随着阵痛和探索,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入口环节,其市场化模式和方向正在搅动着整个固废行业的发展,而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垃圾分类市场化?则需要业内人士共同去寻找答案。近日,针对这一话题,中国固废网采访特别采访了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何晟。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洪翩翩
面对陡然崛起的垃圾分类新兴市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曾表示,如果不能划清市场与居民、政府在垃圾分类链条中的边界与职责,那么市场化就有可能“沦为”政府护身符和居民遮羞布。新市场的初期成长,必将伴随着探索和阵痛,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垃圾分类市场化?针对这一话题,近日,中国固废网特别采访了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何晟。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最近,全国的垃圾分类项目明显增多,投入也比较大。可以肯定的是将垃圾分类交给市场,可以有效推进垃圾分类进程,这是未来的趋势。不过整体而言,目前的垃圾分类市场化的模式和方向尚不明确。
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四个环节。从目前采用市场化开展的垃圾分类项目来看,大部分项目将服务内容着重放在了垃圾分类的前端投放以及分类收集和分类收运环节,很多项目的考核指标包括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这种偏重垃圾分类前端投放和收运的垃圾分类市场化模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先来算一笔账。以黄岩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为例,项目中标金额为5500万元/年,服务约5万户居民,按照户均3人,人均垃圾1kg计算(含非居民区的单位),5万户居民的年生活垃圾产量约5万吨,也就是说5500万元用于5万吨生活垃圾的垃圾分类前端投放和收运,成本约为1100元/吨,考虑到项目内有5吨/天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其前端投放和收运的成本也达到了1000元/吨左右。(一般城市不分类的情况下,每吨垃圾从收集到转运到处置的全流程直接成本在300元到400元,收集运输加转运的成本约200元)。现有的垃圾分类市场化项目都投入大量资金在垃圾分类前端投放和收运环节,并希望通过市场化来提高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并逐步降低相关的投入,但这个过程的具体预期时间难以确定,如果长期未能到达预期目标,投入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来说,就更需要找到一个更高效,更经济的市场化模式。
第二,项目绩效评估难。由于垃圾分类前端投放和收运环节的市场化运行刚刚开始探索,和传统的环卫作业相比,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尚未形成比较明确和有效的考核体系。目前已经开始的分类市场化项目的考核目标中多有居民参与率和准确率,但居民参与率和准确率难以评价。此外,现有项目多以1-2年为周期进行采购,目前最长的为6年,政府管理部门对市场化运行的预期目标的达到时限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不清晰,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就无法精准构建。
第三,项目的长期盈利模式不明确。对于中标市场化的企业来说,目前的市场化运行模式中,运行的成本主要包括分类容器、收运车辆等硬件投入和具体运行人员的人工费用,此外还包括对居民正确投放的奖励费用。一些企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努力创新诸如社区商业、大数据应用等盈利模式,但目前企业要实现盈利主要还靠政府的补贴。按照现有市场化模式的预期——提高居民投放的参与率或准确率,假设通过市场化运行达到了这个预期,那么达到预期后的市场化是否还需要继续开展?
目前垃圾分类市场化项目中多包含了采用积分奖励等模式对居民的正向激励,项目预期采用正向激励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如果在正向激励方面的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分类准确率,有利于后继的分类处置,那这部分资金的效益是值得期待的,但目前这种正向激励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前景并不明朗。居民参与率和准确率的提高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能完全由市场化来决定,投入了大量资金,由第三方来提高的效果未必会好。
从国际和我国台湾台北的经验来看,公认垃圾分类做的很好的日本主要依靠法治,制定严苛的垃圾分类“重典”来约束公众行为;台北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民众分类,建立了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政策,不分类的居民需要支付更昂贵的垃圾处理费,而开展垃圾分类的居民的处理费就会降低很多。
从我国目前环卫行业的市场化运行情况及具体国情来看,垃圾分类需要多管齐下。
作为垃圾分类市场化的主导方,政府不能将职能简单地转嫁给企业,当起“甩手掌柜”,而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垃圾分类市场化设定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范畴,根据区域内垃圾处理处置的整体规划、综合分析后得出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市场化方案,比如用什么样的市场化模式,预期是什么,在哪个环节开展市场化等。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多重手段约束和引导公众开展垃圾分类。
从现有环卫行业的市场化运行情况来看,在垃圾分类未全面推进之前,各个城市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三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形成了符合自己城市具体情况的市场化运行模式。由于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广,某个城市可能会增加新的类别的垃圾,建议在原有市场化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增的某一类或者几类垃圾的纵向全产业链模式。比如目前垃圾分类中的热点和难点——厨余垃圾,可以探索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流程市场化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类投放端,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的力量来推进,更多的需要政府制定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垃圾收费制度,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垃圾分类转化为每个公民自觉的行为。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不涉及单位立场)
新兴市场的崛起,必将伴随着阵痛和探索,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入口环节,其市场化模式和方向正在搅动着整个固废行业的发展,而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垃圾分类市场化?则需要业内人士共同去寻找答案。对此话题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编辑 | 洪翩翩、赵凡
统筹 | 谷林